• <cite id="16666"><s id="16666"></s></cite>
      1. <dd id="16666"></dd>
      2. 
        
        1. <address id="16666"><nav id="16666"></nav></address>

              <cite id="16666"></cite>
              <dd id="16666"></dd>

              26省市“鄉村振興”政策解讀:看照明行業的六大走向

              2022/5/6 9:53:09 作者: 來源:中照網
              摘要:據統計,全國目前已有22個省市出臺了鄉村振興相關政策,其中,江西、河南、廣西等11省份為促進條例,河北、北京2省份為實施方案,貴州、云南、海南等8省份為實施意見;上海為“十四五”規。此外,廣東、江蘇、重慶、安徽4省市也對外發布了鄉村振興促進條例的征求意見稿?!?/div>

              近年來,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的實施,鄉村振興正式成為我國社會轉型發展的新方向。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全國各省市(省、自治區、直轄市)紛紛出臺鄉村振興相關政策,將這項關乎國計民生的構想藍圖落實到細分目標和行動上。

              據統計,全國目前已有22個省市出臺了鄉村振興相關政策,其中,江西、河南、廣西等11省份為促進條例,河北、北京2省份為實施方案,貴州、云南、海南等8省份為實施意見;上海為“十四五”規。此外,廣東、江蘇、重慶、安徽4省市也對外發布了鄉村振興促進條例的征求意見稿。

              細覽各省份鄉村振興政策發現,條文中雖然提及“照明”相關字眼的全文占比不足0.1%,但字里行間中蘊含著不少與照明界在新農村建設領域息息相關的內容。在此,中國照明網將其一一羅列與解讀。

              村莊整體亮化

              推進村莊亮化上,河北省在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5年)》中提出要按照村莊大小、規劃布局、人口數量等,對照村莊亮化建設標準,合理確定亮化設施安裝數量,在村內主要街道、文化廣場、學校、村民中心等場所安裝照明設施,并大力推廣經濟適用、維修便利的節能燈具和新能源照明,建立亮化工程管理制度,落實日常管護責任,力求在2022年內實現全省村莊公共照明全覆蓋。

              除了河北省外,廣西、云南、湖北、甘肅、四川等多個省市均提出按照村民意愿有序開展公共照明設施的建設,并建立健全的照明設施運行管護長效機制。

              種植養殖補光

              在種植業上,河南、廣西、江西等多個省市在其鄉村振興政策均提到要推進先進農業科技在培育糧食全產業鏈中的運用,并建議建立家庭農場,推動溫室大棚的建設;內蒙古、甘肅等內陸省份更提出了以節地節水節肥的高效日光溫室為載體,大力發展以戈壁農業為主的設施農業,解決保障糧食安全和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的用地矛盾。這些一系列與作物培育新技術、光能利用新舉措相關的政策要點的提出,將為植物補光產品與技術的應用創造條件。

              在動物養殖上,天津、江西、河南等多個省市等多個省份提出了推動養殖圈舍建設、支持開展畜禽良種培育、建立畜禽健康養殖科技創新體系等要點;海南、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更提出了要推進海洋牧場、人工魚礁、現代漁業產業園區等建設,推動牧場漁業、設施漁業等新業態科學發展。這些政策舉措的出臺,也將為動物生長補光照明產品及相關應用解決方案在新農村建設的落地提供廣闊的市場機遇。

              智慧綠色照明

              在智能科技的運用上,江西、河南、新疆等多個省市提出要推進數字農業農村建設,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的運用,建設智慧農業;浙江省更提出了采用“多桿合一”方式,按照技術規范和管線優先落地敷設的要求建設各類管線。這一系列政策舉措的出臺,將為智慧路燈、各類照明智能化系統在農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中發揮支點作用營造軟硬件條件。

              在能耗按需合理利用方面,天津、河南、廣西等省市提出要推行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支持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采用先進綠色生產技術、設備和模式。這將為更多節能型照明產品與技術解決方案在農村各應用領域開辟了普及之路,更進一步推動了智能照明科技在節能領域的變革與創新。

              此外,黑龍江、內蒙古等省市提出,在鞏固光伏扶貧工程成效的基礎上,在有條件的脫貧地區發展光伏產業的政策舉措,更為節能照明創新模式的多元化運用營造了業態氛圍。

              文旅景觀照明

              在旅游經濟發展方面,廣西、河南、新疆等省市均提出要整合鄉村文化和旅游資源,發展鄉村特色文化旅游產業,開發文化遺產旅游產品,做強鄉村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打造鄉村特色文化旅游精品,推出旅游產品差異性明顯的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發展的新模式。該政策舉措不僅開拓了文旅景觀照明產品及相關技術方案在農村夜游市場的應用空間,更為國內照明設計創意理念誕生創造了靈感。

              此外,廣西提出的加快農業、林業種質資源庫(區、圃、場、地)以及原生境保護點、江西提出的因地制宜實現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互融發展等政策舉措也將讓植物補光、道路照明等功能性照明模式向文旅景觀照明跨領域轉化,為照明業在鄉村夜游領域的創新發展帶來更多創新思路。

              病菌害蟲光消殺

              在農產品運輸上,河南、天津等省市提出要建立冷鏈倉儲物流體系,保障糧食和蔬菜、肉類、禽蛋、牛奶、水產品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加強糧食儲備和重要農產品貯藏保鮮、冷鏈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和保障能力。這些政策舉措也為紫外線消殺產品在農產品保鮮與大眾身體健康上發揮關鍵的技術作用。

              在害蟲防范與消殺上,江西、河南等省市提出要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動物防疫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建設,推廣綠色防控和生物防治技術,并加強鄉村自然災害防御系統建設,建立健全水旱、氣象、地震、地質、生物等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強化預警信號傳播和防災減災知識普及,提升鄉村防范自然災害的能力。在該政策要點的指引下,殺蟲燈、光傳感技術等特殊照明產品與科技將在農村作物培育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公共場所照明

              在醫療體系建設上,多省市提出要鼓勵和支持鄉村醫療衛生人才引進,加強全科醫生培養,實施農村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并開辦鄉村診所。該政策要點的出臺,將為更多健康照明產品在醫療場所的應用落地創造市場需求機遇。

              在教育體系建設中,多省市提出鼓勵和支持城市學校教師和高等學校畢業生到鄉村學校支教、任教,對鄉村教師的編制核定、工資福利、住房安置、職稱評聘予以傾斜。在政策要點帶來的社會大趨勢下,更多鄉村教育類建筑將拔地而起,讓防近視教育照明產品迎來大面積推廣的市場風口。

              此外,部分省市還提出了發揮紅色文化的教育示范引領作用,加強紅色資源保護、開發與利用,建設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紅色旅游景區、紅色紀念場館,打造革命老區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和產品,推進紅色旅游產業發展。該政策要點也為博物館照明、歷史建筑戶外照明產品的大面積推廣營造市場氛圍。

              每一個政策條文的背后,都深藏著不同照明產業發展的“種子”;每一個政策行動的落實,都為照明企業的破局立新帶來廣闊的市場戰略前景。對于全國照明人來說,點亮鄉村振興之光,就能為照明強國未來之路帶來無限希望。



              圖片

              26省市“鄉村振興”政策全文



              河北

              圖片

              河北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5年)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著力提升全省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加快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現結合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堅持因地制宜、突出分類施策,堅持規劃先行、突出統籌推進,堅持立足農村、突出鄉土特色,堅持問需于民、突出農民主體,堅持持續推進、突出健全機制,鞏固拓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成果,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現代化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提供有力支撐。


              到2025年,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新進步。農村衛生廁所基本普及,廁所糞污得到有效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斷提升,亂倒亂排得到全面管控;農村生活垃圾日掃日清,無害化處理水平明顯提升,焚燒處理實現全覆蓋,有條件的村莊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源頭減量;村容村貌顯著改觀,鄉村特色彰顯;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水平顯著提升,長效管護機制基本建立。


              二、重點任務


              (一)深入抓好農村廁所革命


              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科學確定廁所改造技術模式,嚴把標準規范和工程質量,科學分類施策,統籌規劃污水管網設施建設和公廁、戶廁改造,按照全覆蓋原則健全改廁檔案和信息化體系,高質量完成各項改廁任務。


              1.持續開展農村問題廁所排查整改。要把問題廁所整改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對過去已建公廁、戶廁定期開展問題排查,暢通群眾反映渠道,有效發揮社會監督作用,確保問題廁所及時發現、及時整改。針對不同廁所問題建立臺賬,制定整改方案,明確整改時限和責任單位、責任人,立行立改、全面整改,確保到2022年6月底,全省農村問題廁所全部整改到位、動態清零,所有廁所正常使用。


              2.扎實推進農村戶廁改造。按照國家《農村戶廁建設技術要求》和“應改盡改、愿改盡改”原則,堅持整村推進,嚴格對照農村戶廁建設標準規范,全面推進農村戶廁改造,2022年新改建農村戶廁70萬座;到2024年年底,新改建衛生戶廁137萬座,普及率達到90%以上。因地制宜選擇改廁模式,對具備24小時供水條件、能夠納入集中污水管網和集中處理設施的村莊,推行完整上下水式水沖式廁所;對不具備完整上下水道條件的村莊,可采用三格、雙甕、單坑等儲水式水沖廁所;對缺水、高寒地區確實不適宜采用水沖式改廁模式的村莊,可采用雙坑交替式、糞尿分集式、積肥池式等衛生旱廁;對山區、丘陵、壩上等不宜集中收運處理的村莊,可單戶或聯戶建設沼氣池式廁所。新改戶廁基本入院,有條件的積極推動廁所入室,新建農房要配套設計建設衛生廁所及糞污處理設施設備。加強農村改廁產品質量監管,嚴格招標采購程序,搞好技術培訓,強化工程監理和群眾監督,嚴把材料采購、工程施工、監督檢驗、竣工驗收等關口,實施改廁全過程監管,確保改廁質量。


              3.加快推進農村公廁建設。按照國家《農村公共廁所建設與管理規范》(GB/T38353-2019)要求和“全省行政村、自然村應建盡建、全面覆蓋”原則,合理規劃布局,積極推進上下水式水沖公廁或儲水式公廁。原則上每個行政村和自然村至少建設1座公共廁所,并根據人口規模和村莊面積,相應增加公廁數量。已有公廁為旱廁的,根據實際條件改為水沖式廁所。到2024年年底,全省再新建農村衛生公廁3.3萬座,實現行政村、自然村全覆蓋。


              4.有序推進旅游廁所建設。對照國家《旅游廁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GB/T18973-2016)標準和布局要求,按照“缺多少、補多少”工作原則,全面開展排查,對排查出的景區旅游廁所缺口全部列入建設計劃,重點填補旅游景區、鄉村旅游點、鄉村旅游線路沿線等新增旅游區域的服務盲點,對老舊旅游廁所進行改造提升,建設一批示范性旅游廁所。持續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對已建成的旅游廁所按照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切實加強日常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實現“數量充足、干凈無味、管理有效、實用免費”的目標,全面提升旅游廁所管理服務質量。到2025年年底,全省新建、改擴建旅游廁所1000座以上。


              5.加強廁所改建統籌管理。農村公廁和戶廁改造以村為單位統籌安排和報審方案,健全村研究方案、鄉鎮審核、縣級政府組織以縣農業農村部門為主審批的制度,誰審批誰負責,并逐村檢查驗收。以縣為單位按照實際需求,足額配置抽糞車輛、糞污無害化集中處理設施,建立健全廁所維修服務、糞污清運服務和糞污無害化處理利用機制;建立維修服務隊伍、糞污清運服務隊伍和糞污處理利用隊伍,公開維修電話、抽糞電話、舉報電話,確保廁所損壞有人修、糞污填滿有人掏、維護服務有人管。


              (二)深入抓好農村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


              以生活污水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循環利用和就地就近消納處理為導向,堅持分類施策治理,城鎮、農村統籌協同推進,有效解決農村生活污水亂倒亂排問題。


              1.分區分類推進治理。堅持“應治就治、就地就近”,針對平原、山地、丘陵以及壩上等不同區域特點和條件,合理選擇符合各地農村實際的污水治理技術,優先推廣運行費用低、管護簡便的治理技術,積極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對于城鎮周邊村莊,推動城鎮污水管網向農村延伸覆蓋,實現城鄉一體化處理;對適宜集中處理的村莊,結合廁所改造,分區建設污水集中處理站點或大三格式化糞池,及時清掏轉運,實行污水集中處理;對不具備集中處理條件的村莊,選擇人工濕地、沼氣池或無害化化糞池等方式開展分散式處理。到2025年,水源保護區、城鄉接合部、鄉鎮政府駐地、中心村、旅游風景區等實現農村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全覆蓋,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5%。


              2.統籌銜接生活污水和廁所糞污治理。積極有序推進農戶廁所污水、廚房用水、洗浴用水等“三位一體”綜合治理和有效利用,廁所黑水通過化糞池、凈化沼氣池等處理后進行綜合利用;灰水通過有效收集并經過濾沉淀池、小型人工濕地、土壤滲濾等生態化處理后,尾水回用于庭院綠化、景觀及農田灌溉,切實促進資源化利用。


              (三)深入抓好農村黑臭水體和坑塘水系治理


              大力開展農村黑臭水體、坑塘水系排查整治,深入推進網格化管理,促進水質改善。


              1.加強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以縣為單位,全面查清村莊黑臭水體情況,綜合分析成因,對存在問題逐一建立清單檔案,科學制定治理方案。對單一污染源造成的黑臭水體,納入各地黑臭水體治理名單,通過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態修復、水體凈化等措施盡快完成治理修復;對成因復雜、污染嚴重的黑臭水體,納入省黑臭水體治理名單,運用綜合性治污措施,實現系統性修復。2022年年底實現存量清零、動態隨清。


              2.持續整治坑塘水系。對群眾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有水坑塘,加強綜合治理,防止垃圾和污水排入,通過栽植水生植物和建設植物隔離帶,對坑塘溝渠等灌排系統及景觀進行生態化改造,重點實施岸坡整治、水系連通、生態修復等,恢復坑塘溝渠水生態,建設水美鄉村。對已經失去用水功能、成為容納垃圾污水的坑塘進行清理和回填,建設小公園、健身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


              (四)深入抓好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治理


              持續鞏固拓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果,進一步健全完善收、運、處“三位一體”治理體系,積極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與利用,重點抓好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建設,切實提高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水平。


              1.健全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全面落實“村收集、鄉轉運、縣集中處理”工作機制,強化保潔隊伍建設,配齊垃圾收集轉運車輛,實行農村垃圾、農村公廁日掃日清。加強宣傳教育,引導村民管理自家及其門前衛生,實現日常保潔常態化。加快推進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等設施建設,徹底整治垃圾填埋場。2022年建成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17座,同步關停并治理剩余22座生活垃圾填埋場,實現全省城鄉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全覆蓋、新增生活垃圾零填埋。


              2.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創建。積極推廣適宜農村特點和農民習慣、簡便易行的分類處理模式,減少垃圾出村處理量,加快創建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與資源化利用示范縣。統籌推進農村有機生活垃圾、農業生產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以鄉鎮或行政村為單元建設一批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置利用中心,探索就地就近就農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模式。擴大供銷合作社等農村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覆蓋面,推動農村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與環衛清運網絡合作融合,協同推進廢舊農膜、農藥肥料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

              (五)深入抓好農村建筑垃圾集中分類處理

              積極探索農村建筑垃圾等就地就近消納方式,加強農村建筑垃圾管理,徹底消除隨意傾倒、亂堆亂放現象。

              1.全面提高建筑垃圾利用水平。完善建筑垃圾分類管理,按工程渣土、混凝土、砌塊磚瓦、路面瀝青、輕物質料(木料、塑料、布料等)、金屬材料等進行劃分,實行分類存放、運輸、消納和利用,禁止將生活垃圾、工業垃圾等混入建筑垃圾。推廣雄安新區做法,通過粉碎轉化、坑塘回填、回收利用及村內道路、入戶路、景觀建設使用等方式,提高建筑垃圾就地就近消納和再利用水平。合理設置建筑垃圾堆放點和堆卸地,精心做好植綠、飲水安全和風險防控等工作,有條件的地方可因形就勢打造生態景觀。

              2.強化建筑施工管理。加強施工管理,充分利用天網工程、揚塵在線監測設備等視頻監測系統,加強實時監測監督,有效規范各類建筑工地施工,依法依規查處揚塵超標、隨意傾倒垃圾等行為。加強建筑垃圾運輸管理,嚴格運輸車輛管控,強化建筑垃圾無塵化運輸和全程動態監管,嚴肅查處沿途遺撒、隨意傾倒等違法違規行為。具備條件的地方可按照市場化原則實行建筑垃圾運輸公司化管理。

              (六)深入抓好村容村貌整治提升

              結合常態化疫情防控,全面開展大掃除大清理大整治,徹底消除臟亂差現象,推動村容村貌和農村環境整體提升。

              1.改善村莊公共環境。嚴格宅基地管理,清理侵街占道、超范圍搭擴建等影響公共環境秩序的行為。清理村莊禁養區內畜禽養殖點,規范限養區畜禽養殖。充分利用村莊內部騰退出的閑置土地,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建設小菜園、小果園、小游園和公用停車場等,擴大村莊公共空間,方便群眾生產生活。加強農村電力線、通信線、廣播電視線“三線”維護梳理,推進線路違規搭掛治理,加快形成環境優美、規范有序的公共環境。

              2.全面開展清臟治亂。引導農村群眾逐步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推動村莊清潔行動制度化、常態化、持續化,全面清理村前村后、房前屋后、公共場所和河道、鐵路、高速公路兩側的垃圾堆、柴草堆、糞堆等,全面拆除私搭亂建、亂堆亂放、殘垣斷壁,全面整治閑置宅基地、破舊院落和廢舊廠房,徹底清臟治亂。2022年建設60個以上省級村莊清潔行動示范縣,到2023年實現全覆蓋。

              (七)深入抓好鄉村綠化美化亮化行動

              大力開展村莊綠化,積極創建美麗庭院,配套完善亮化設施,全面提高村莊綠化美化亮化水平。

              1.開展村莊綠化。突出保護鄉村山體田園、河湖濕地、原生植被、古樹名木等,因地制宜開展荒山荒地荒灘綠化,加強農田(牧場)防護林建設和修復。按照生態林、經濟林相結合原則,選擇本土化優質樹種,積極推進村莊房前屋后、街道及村邊綠化,到2025年,建成生態防護型、經濟林型、用材林型、花卉苗木型、公園綠地型等省級森林鄉村750個。優化村莊生態空間布局,引導鼓勵村民通過栽植果蔬、花木等開展庭院綠化,通過農村“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植樹推進村莊綠化,充分利用荒地、廢棄地、邊角地等開展村莊小微公園和公共綠地建設。推動庭院綠化與發展庭院經濟相結合,打造花果飄香、生態宜居的鄉村庭院。

              2.創建美麗庭院。組織開展美麗庭院、星級文明戶創建活動,發動群眾及時整理家什雜物,整齊存放生產生活物品,搞好廚房、廁所衛生和污水管控,實現人美、院美、室美、廚廁美。加強“婦女講習所”建設,評選“十佳百優美麗庭院”,打造“美麗河北”的文化符號和名片。以示范創建為引領,圍繞省級鄉村振興示范區、省級美麗鄉村,打造美麗庭院精品線、精品帶、精品區,帶動連線成片,實現美麗庭院由點到線及面延伸推進。到2025年年底,新創建美麗庭院300萬戶,創建覆蓋率達到80%。

              3.推進村莊亮化。按照村莊大小、規劃布局、人口數量等,對照村莊亮化建設標準,合理確定亮化設施安裝數量,在村內主要街道、文化廣場、學校、村民中心等場所安裝照明設施。大力推廣經濟適用、維修便利的節能燈具和新能源照明。建立亮化工程管理制度,落實日常管護責任。2022年實現全省村莊公共照明全覆蓋。

              (八)深入抓好鄉村風貌引導和改造提升

              堅持不規劃不建設、無設計不施工,優化村莊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針對平原、山區、壩上、沿海等不同區域的村莊,打造各具特色的鄉村風貌,實現建筑風貌與村莊風格協調統一,村莊形態與自然環境、傳統文化相得益彰。

              1.強化鄉村風貌引導。認真落實《河北省村莊風貌改造提升導則》、《河北省農村住房建筑導則》、《河北省村莊房屋改造建筑導則》,加強村莊建設和改造提升管控,以縣為單位制定村莊改造提升規劃方案,因地制宜、分類編制,不搞千村一面、大拆大建,杜絕“刷白墻”式形式主義。堅持一村一方案,突出村莊特色和地域特點,組織引導農民參與規劃設計和施工改造,確保項目建設成本適宜、功能實用,改造效果整體協調、美觀大方。要確定重點區域、重點線路進行村莊風貌總體規劃設計,集中連片打造,實現風貌特色協調美觀。對納入美麗鄉村創建的村莊精心設計、重點打造,到2025年全省建成1.3萬個以上美麗鄉村。

              2.改造提升農村住房。立足村莊現有基礎,加強農房整治修繕,實施防震抗震加固設防,鼓勵引導屋頂改造,美化墻體立面,確保農房結構安全、節能環保,風格統一協調。弘揚優秀農耕文化,加強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利用,科學保護古宅、古樹、古井、古橋,積極推進傳統村落掛牌保護,建立動態管理機制。加強對農村危房和用作經營的農村自建房安全隱患的排查整治,實現農村危房和問題隱患動態清零。

              (九)深入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管護

              按照“缺什么補什么、什么弱強什么”原則,全面對標建設標準和群眾需求,加大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查漏補缺、提檔升級,不斷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1.加強農村供水保障。鞏固村村通自來水成果,推進引江水、引黃水等地表水源置換,擴大規?;┧秶?。因地制宜采取新建、擴建、改造等方式,建立完善從源頭到水龍頭的農村供水工程體系和管理體系,配套完善凈化消毒設施設備。有條件的地方推行24小時供水,切實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完善水價機制,依法依規推進水費收繳,培養村民節水意識。到2025年,在農村居民飲用水達標人口覆蓋率保持100%基礎上,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以上。

              2.推進電網升級改造。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持續抓好農村電網改造,解決個別地方夏季用電高峰電網負荷過重問題,提高穩定用電保障水平。優化農村電網結構,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等綠電能源,重點抓好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建設,統籌解決好太陽能發電、照明、冬季取暖等。鞏固提升農村電代煤工程,加強督導和管護,保障電源運行安全。到2025年,農村用電綜合電壓合格率達到99%。

              3.抓好村莊道路硬化。加強農村“四好”公路建設,有序推進鄉鎮通三級以上公路和較大人口自然村(組)通硬化路。實施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和危橋改造,扎實做好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穩步推進公路路況自動化檢測。到2025年,建設改造農村公路3萬公里,基本實現鄉鎮通三級及以上公路、20戶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農村公路建設項目更多向進村入戶傾斜,推進村內干路、支路和巷路硬化,加強與農村生產生活道路銜接,合理選擇道路硬化方式和路基路面材料。到2024年,基本實現村內道路硬化村莊全覆蓋。

              4.擴大信息網絡覆蓋。持續鞏固行政村光纖寬帶和4G網絡建設成效,逐步推進重點行政村5G網絡建設。鼓勵引導電信運營企業和廣電運營企業就農村網絡和城鎮駐地網進行合作,避免傳輸網絡重復建設,降低接入網絡成本。大力發展廣播電視、電信和互聯網三網融合型業務研發和應用推廣,培育壯大三網融合信息服務產業和市場,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向鄉村延伸。推動農業生產加工和農村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加快農村信息服務站點建設,加強適農信息服務開發與推廣。2022年實現通信網絡、廣播電視全省農村全覆蓋。

              (十)深入抓好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堅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重點圍繞文教醫養服,加快補齊短板、提升弱項,不斷提高群眾生活便利化水平。

              1.持續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加強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深化村衛生室和鄉鎮衛生院一體化管理,配齊配強鄉鎮衛生院診療設備,構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機制,實施醫保按總額付費,加強監督考核,實現結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加強村級衛生室標準化建設,改善農民就醫條件。加強鄉村醫療衛生隊伍建設,提升鄉村醫生綜合素質和服務能力。到2025年,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基本實現全覆蓋。

              2.全面提高農村學前教育普及水平。實施新一輪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多渠道擴充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持續增加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提高學前教育普及水平,有效保障適齡兒童就近接受學前教育。以行政村為單位,按照1.5公里服務半徑標準,推進農村幼兒園全覆蓋,適齡兒童學前教育實現就地就近、應入盡入。嚴格落實幼兒園安全主體責任和安全監管責任,建立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切實保障校車安全、用餐安全、校園安全。

              3.大力發展農村養老服務。健全縣鄉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縣級成立養老服務指導中心,鄉鎮建設具備綜合功能的區域養老服務中心,依托農村幸福院、鄰里互助點等發展農村互助性養老,滿足農村老年人的不同養老需求。加強對留守老年人關心關愛,在有條件的村開展日間照料、老年食堂等服務。到2025年,每個縣(市、區)至少建成1所以專業照護為主的供養服務機構(敬老院)。

              4.建好用好村級綜合服務站。按照“硬件設施完備、服務事項規范、制度管理健全、隊伍建設到位、服務對象滿意”要求,切實加強村級綜合服務站建設。整合各類服務資源,合理配置設施設備和服務人員,明確事項清單,編制辦事指南,簡化工作流程,實施一站式幫辦代辦服務,全面打造辦理民事、解決民憂、了解民情、凝聚民心的村級綜合服務平臺,打通村級服務的“最后一公里”。2022年實現村級綜合服務站行政村全覆蓋。

              5.加快文化體育設施建設。全面加強農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普及“五個一”要求(一個文體廣場、一個多功能文化活動室、一個圖書閱覽室、一套音響設備等文藝器材、一套群眾體育活動器材),切實滿足農村群眾日益廣泛的文化生活和體育健身需求。建好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積極開展文明村鎮創建,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到2025年,全省農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五個一”標準達標率達到100%,縣級以上文明村、文明鄉鎮占比分別達到65%、80%。

              6.完善消費服務設施。實施“快遞進村”工程,鼓勵發展多站合一的鄉鎮客貨郵綜合服務站,加快建設“一點多能”的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點。加強農村超市、門店建設和監督管理,優化整合村級電商服務站,暢通線上線下結合的工業品下鄉、農產品出村渠道。加強農村食品、藥品、農資、農機等質量監管,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行為,保護群眾合法權益。到2025年,農村電商村級服務站全面優化。

              三、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

              (一)明確管護主體。明確地方政府、職責部門、運行管理單位責任,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監督的村莊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或以工代賑、工資補助等方式組建管護隊伍,負責村莊環境日常維護,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推行系統化、專業化、社會化運行管護。利用好公益性崗位,優先從符合條件的低收入人群中聘請管護員負責村莊基礎設施日常巡查、養護等。

              (二)健全管護機制。健全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管護標準規范等制度,明確設施產權歸屬和運行管護責任。推進城鄉人居環境基礎設施統籌謀劃、共建共享、互聯互通、統一管護。將農村公廁日常管護納入農村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置體系,作為村級衛生保潔員崗位職責,建立日常清潔管護制度。完善村級河長湖長組織體系,加強基層河湖管護隊伍建設,加快構建促進水質改善的長效機制。加強村莊綠化管護,按照實際需求配備綠化管理員。

              (三)保障管護經費。探索建立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管理運維付費市場化機制,逐步建立農戶合理付費、村級組織統籌、政府適當補助的運行管護經費保障制度。

              四、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

              (一)發揮基層組織作用。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有效發揮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作用,組織和動員群眾自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堅持黨建引領,健全基層黨支部、村民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綜合服務站、專業合作社、保潔隊伍等“六位一體”組織,規范管理運行。

              (二)推動思想觀念轉變。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普及衛生健康和疾病防控知識。把轉變農民思想觀念,推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納入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和各級農民教育培訓內容,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志愿服務。持續推進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和健康村鎮建設。

              (三)擴大群眾參與渠道。健全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村級重大事項決策實行“四議兩公開”,運用“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等制度,引導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村民等全程參與農村人居環境相關規劃、建設、運營和管理,實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相關項目公示制度。建立健全村規民約,對破壞人居環境行為加強批評教育和約束管理,引導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鼓勵村民投工投勞,通過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方式,引導村民參與小型工程項目建設和后續管護工作。廣泛開展星級文明戶創建、環境衛生紅黑榜、道德積分兌換、美麗庭院評選等活動。用好鄉情紐帶,動員企業家、社會組織、新鄉賢等社會力量支持家鄉建設。

              五、支持政策

              (一)強化多元投入。積極爭取中央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財政獎補、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央預算內投資等中央財政資金和支持鄉村振興的各類政府債券等。省市縣三級財政要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財政部門會同相關部門根據“十四五”規劃各項任務目標和實際工作量,逐項測算資金需求,合理安排各年度本級財政支持的具體額度,各級配套資金要同步到位,并對資金使用進行專項審計,切實保障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資金。鄉村振興專項資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資金重點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傾斜。統籌安排土地出讓收入用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鼓勵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等方式用于符合條件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項目??h級可按規定統籌整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相關資金和項目,逐村集中建設。通過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貸款貼息、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金融資本投入整治提升行動。嚴格落實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堅決防止向企業、農民和村集體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等問題。

              (二)強化政策創新。用好土地政策,補充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調劑使用所得收益,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傾斜。完善復墾管理,加快農村廢棄宅基地復墾利用。農村人居環境相關設施用水用電比照農業用水用電執行。簡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審批手續,降低村級組織和鄉村建設工匠承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小型工程項目準入門檻。

              (三)強化科技與人才支撐。充分發揮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專家團隊力量,聚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短板弱項,組織開展農村民生項目科技攻關。舉辦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技術產品展、新技術新產品展示交流活動、技術產品創新大賽、技術論壇等,組織專家通過線下指導、線上解答等方式,幫助基層解決技術難題。加強農村人居環境領域職業教育,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納入農民教育培訓內容,強化相關人才隊伍建設與技能培訓。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職責,堅持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一把手”認真履行第一責任人責任,分管負責同志直接抓、帶頭抓。完善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工作推進機制。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省委農辦、省農業農村廳發揮牽頭抓總作用,負責協調調度、指導推動和督促檢查等,省直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成立工作專班,制定專項方案,出臺支持政策,抓好本行業本系統任務落實。市級黨委、政府要做好上下銜接、協調調度、督促指導等工作??h級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發揮一線總指揮作用,親自謀劃、親自推動,確保按照時間節點高質量完成各項任務。

              (二)健全推進機制。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圍繞重點任務,全面摸清底數、建立臺賬、出臺標準、制定方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責任人。各縣(市、區)要對照重點任務,逐村進行排查,摸清各項底數,制定任務清單、進度清單、資金籌集清單、責任清單,建立臺賬,實行信息化管理,確保任務落實??茖W精準組織實施,實行月報告、季調度、半年評估、重點督查、年終考核,扎實有力推進各項工作。組織開展縣委書記擂臺賽、觀摩拉練等活動,抓兩頭、帶中間,努力形成比學趕超、爭創一流的良好局面。

              (三)嚴格質量監管。完善農村人居環境相關領域設施設備、建設質量、工程驗收、運行管護、監測評估、管理服務等相關標準,認真遵照實施,確保質量合格。大力宣傳農村人居環境相關標準,提高全社會標準化意識,發揮農民群眾和社會各界的監督作用,增強政府部門、企業等依據標準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的規范性、自覺性,依法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相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創新監管機制,嚴守質量安全底線。

              (四)強化考核獎懲。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督查檢查計劃和重點工作大督查重要內容,檢查結果及時向同級黨委、政府報告。紀檢監察機關要加強政治監督,切實防范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肅查處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問題。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重要內容,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對成效顯著的給予通報表揚,對推諉扯皮、工作不力、失職瀆職或造成嚴重影響的依規依紀依法追責問責。將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存在的突出問題列入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范疇,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據。研究制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驗收標準和辦法,分年度進行驗收,2025年年底以縣為單位進行總體檢查驗收。

              (五)廣泛宣傳發動??偨Y宣傳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的經驗做法和典型范例,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加強宣傳引導,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河南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

              (2021年12月28日河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強省,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于本省行政區域內的鄉村振興促進工作。    

              本條例所稱鄉村,是指城市建成區以外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和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綜合體,包括鄉鎮和村莊等。

              第三條 促進鄉村振興應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    

              第四條 促進鄉村振興應當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改革創新,堅持因地制宜、規劃先行、循序漸進,采取措施促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第五條 促進鄉村振興應當堅持政府主導、統籌規劃、綠色發展、注重特色、分類推進、全社會共同參與。    

              第六條 鄉村振興工作實行省負總責、市縣鄉負責落實的工作機制。各級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是本地區鄉村振興工作第一責任人。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鄉村振興促進工作的領導,協調解決鄉村振興促進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將鄉村振興促進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鄉村振興考核評價制度、工作年度報告制度和監督檢查制度。    

              第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負責鄉村振興促進工作的統籌協調、指導和監督檢查;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依法做好鄉村振興促進的有關工作。  

               第八條 對在鄉村振興促進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 規劃引領    

              第九條 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負責組織編制實施全省鄉村振興規劃。    

              市、縣級人民政府負責組織編制實施本地區的鄉村振興規劃。    

              第十條 鄉村振興規劃的編制,應當與國土空間規劃相銜接,利用專項規劃成果,統籌安排目標任務,合理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優化配置公共資源,形成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   

              第十一條 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編制縣域村莊分類和布局規劃,指導鄉鎮人民政府編制實用性村莊規劃。    

              縣域村莊分類和布局規劃、實用性村莊規劃的編制,應當體現當地鄉土特色,符合鄉村振興規劃要求,科學安排布局土地利用、基本農田保護、水資源開發利用、產業發展、公共衛生服務設施和其他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等。    

              第十二條 省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制定村莊規劃編制導則,編制農村住房設計導則,加強對村莊規劃、農村住房設計和人居環境改善的指導。

                  

              第十三條 鄉村振興應當按照鄉村振興的有關規劃有序推進。

                  

              鄉村振興有關規劃的編制和修改,應當征求鄉村居民、專家以及其他利益相關方的意見,依照法定程序批準實施。未經法定程序,不得擅自修改。

                  

              第三章 產業發展

                  

              第十四條 鄉村振興應當以產業發展為重點,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加快高效種養業和綠色食品業轉型升級,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提升農業規?;?、產業化、集約化水平,形成以糧食產業、規模種養、高效生態循環農業、食品加工、冷鏈倉儲物流和文化養老休閑旅游互為支撐的鄉村振興產業結構,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突出優勢特色,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第十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承擔耕地保護主體責任。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耕地質量提升和保護利用,完善節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輸配電、農田防護、氣象監測與生態環境保護等配套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支撐糧食產業發展。

                  

              第十六條 完善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支持政策,加強糧食生產、儲備和流通能力建設,建設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

                  

              支持糧食產業發展,依托糧食主產區、特色糧油產區和關鍵糧食物流節點,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培育糧食產業集群,打造口糧生產、糧食儲運、食品加工、農業裝備、農業科技、農產品期貨等中心,提升農業效益和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

                  

              第十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因地制宜優化小麥、玉米、花生、生豬、中藥材等主導產業布局,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產業集群,培育創建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強鎮。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根據本地實際,圍繞面、肉、油、乳、果蔬五大產業,引導支持發展專用面粉、功能性面粉、休閑食品、方便食品、中高檔主食加工產品、肉制品、油脂制品、乳制品、果蔬制品等食品產業。

                  

              第十八條 支持以規模種養為基礎,以精深加工為重點,以科技集成為動力,以品牌營銷為牽引,構建國家、省、市、縣四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體系,打造高起點、高標準的現代農業發展先行區。

                  

              第十九條 支持農業資源綜合開發,推行綠色生產方式,采用節水、節肥、節藥、節能等先進種植養殖技術和設備,發展高效生態循環農業。

                  

              第二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推廣綠色防控和生物防治技術,指導農業生產經營者科學使用種子、化肥、飼料等農業投入品,完善農產品原產地可追溯制度和質量標識制度。

                  

              鼓勵開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和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增加優質特色農產品供給。

                  

              第二十一條 加強農村商業體系建設,加強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和平臺建設,培育和壯大農村電子商務市場,發展線上線下融合的現代農村商品流通和服務網絡,實現城鄉生產與消費多層次對接。

                  

              第二十二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保護利用鄉村生態環境、自然景觀、傳統文化和鄉俗風情等特色資源,支持休閑農業、餐飲民宿、文化體驗、健康養生、養老服務、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產業發展,豐富鄉村旅游產品,提高服務管理水平,提升鄉村旅游發展質量和綜合效益。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整合當地紅色旅游資源,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研學基地,完善配套設施,發展紅色旅游。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文化遺產、文物古跡、傳統村落、名人故居故里等資源的保護,在此基礎上,統籌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項目;依托傳統藝術、傳統技藝、傳統節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產業發展。

                  

              第二十三條 注重發揮科技教育對農業農村發展的促進作用,培育農業戰略科技創新力量,打造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平臺,推動生物種業、智慧農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綠色投入品、文創設計等領域自主創新,加快先進實用技術集成創新與推廣應用。

                  

              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支持開展農作物和畜禽等良種培育、育種關鍵技術攻關,加強制種基地和良種繁育推廣體系建設,促進種業高質量發展。

                  

              完善農業科研成果產權制度,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完善人才評價和流動保障機制,落實兼職兼薪、成果權益分配機制。

                  

              第二十四條 鼓勵農機生產研發和推廣應用,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提高設施農業、林草業、畜牧業、漁業和農產品初加工的裝備水平,推動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信息化融合,促進機械化生產與農田建設相適應、農機服務模式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相適應。

                  

              第二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當地實際,統籌農產品生產地、集散地、銷售地市場布局,支持田頭小型倉儲保鮮冷鏈設施、產地低溫直銷配送中心、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加強本區域冷鏈產業發展,逐步實現縣域城鄉物流體系一體化。

                  

              第二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快農業信息化和數字鄉村建設,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發展深度融合,實現農業農村數據資源有效整合和開放共享。

                  

              第二十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鼓勵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采用公司加農戶等經營方式,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涉農企業等多種經營主體作用,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持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托管服務等方式,將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讓農民共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

                  

              第四章 生態宜居

                  

              第二十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完善生態保護制度和補償機制,推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

                  

              第二十九條 加快建設森林小鎮、森林鄉村,加強天然林、公益林和濕地保護,落實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依法管護鄉村河湖水域岸線,改善鄉村生態環境。

                 

              第三十條 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立政府、村級組織、運營企業、農民等參與機制,系統推進農村環境改善提升。

                  

              第三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按照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的原則,依法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建立符合農村實際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

                  

              第三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因地制宜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動城鎮污水管網建設和處理能力向周邊村莊延伸覆蓋,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

                  

              第三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農村廁所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結合本地實際普及不同類型的衛生廁所,推進廁所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第三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推進廢舊農膜、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推進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的資源化利用。

                  

              第三十五條 加強村莊公共照明設施建設,整治公共空間和庭院環境,推進村莊綠化亮化美化,提升村容村貌。

                  

              第三十六條 省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應當會同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依法完善宅基地管理機制。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農村住房建設管理和服務,嚴格落實規劃,禁止違法占用耕地建房,加強建筑風貌管控,強化建房安全和監督管理,引導建設宜居住房,改善農村居住環境。

                  

              第五章 鄉風文明    

              第三十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組織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加強鄉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發揮村規民約作用,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第三十八條 加強鄉村文明建設,建好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支持農村志愿服務組織發展,豐富農民精神文化和體育生活。    

              開展農村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家庭家教家風教育,倡導尊老愛幼,創建文明村鎮、文明家庭,建設文明鄉村。  

              第三十九條 加強紅色文化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弘揚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傳承中原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第四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推廣普及科學知識和衛生健康防疫、應急常識,開展鄉村愛國衛生運動,提升健康素養,倡導健康科學的生產生活方式。   

              推進移風易俗,推行文明婚嫁、殯葬,遏制各類陳舊陋習,抵制封建迷信活動。   

              第四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完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設施,增加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文化科技下鄉、健康教育巡講,鼓勵開展節日民俗活動和民間文體活動。   

              第六章 鄉村治理    

              第四十二條 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社會治理體系。    

              第四十三條 加強鄉村便民服務體系建設,增強鄉鎮便民服務能力,優化鄉鎮政務服務流程,全面推進一窗式受理、一站式辦理,提高服務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智能化、便民化水平。    

              第四十四條 加強鄉村干部隊伍建設,建立完善鄉村干部培養、配備、管理、使用、評價和激勵機制,采取措施提高農業農村工作干部隊伍的能力和水平,建設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業農村工作干部隊伍,關心關愛農村基層干部,落實相關待遇保障。    

              第四十五條 建立村干部后備人才庫,健全從優秀村干部中選拔鄉鎮領導干部、考錄鄉鎮公務員、招聘鄉鎮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機制,選拔優秀人才到鄉鎮、村工作。    

              第四十六條 縣(市、區)、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農村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完善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發揮村規民約和公序良俗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引導村民有序參與村務管理和鄉村建設。    

              健全村黨組織領導下的議事決策機制和監督機制,以及村級重要事項、重大問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規范村務公開,暢通群眾參與渠道,建立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實行村級重大事項決策由村黨組織提議、村黨支部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會議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作出決議,所作決議及實施結果進行公開的制度。   

              第四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鄉村法治宣傳教育,培育法治文化,開展法治創建活動,加強基層依法治理,引導基層干部和鄉村居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健全鄉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鄉鎮公共法律服務站和村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加強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和村(居)民委員會法律顧問工作,完善人民調解組織網絡,健全農村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    

              實行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向鄉鎮基層延伸,整合執法力量和資源,加強基層執法隊伍建設。    

              第四十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健全鄉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公共安全體系和鄉村應急管理體系,加強鄉村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等技防系統建設,加強鄉村公路安全防護設施建設,完善鄉村網格化服務管理機制,強化鄉村安全生產、公共衛生、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應急廣播、食品、藥品、交通、消防等安全管理責任,建設平安鄉村。    

              加強鄉村自然災害防御系統建設,建立健全水旱、氣象、地震、地質、生物等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強化預警信號傳播和防災減災知識普及,提升鄉村防范自然災害的能力。    

              第四十九條 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挖掘農村傳統道德教育資源,注重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鄉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強化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集體意識、主人翁意識,建立鄉村道德激勵約束機制,強化德治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    

              第七章 城鄉融合

              第五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協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統籌城鎮和鄉村發展,突出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促進城鄉生產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

                  

              第五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逐步推進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和管護,加強農村公路、電網、供水、供氣、環保、物流、廣播電視、寬帶網絡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要。  

              第五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促進公共教育、就業服務、醫療、文化、養老、社會保障等實現城鄉一體化,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和殘疾人幫扶制度。    

              支持農民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引導符合條件的農民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險。    

              第五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推動形成平等競爭、規范有序、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健全城鄉均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制度。   

              統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就地創業就業,全面落實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同工同酬制度,保障農民勞動權益。促進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民自愿有序進城落戶,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等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推進取得城鎮居住證的農民及其隨遷家屬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    

              第五十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挖掘農業農村多重價值,豐富鄉村經濟業態,建立健全有利于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機制,鼓勵支持農民拓寬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加收入。    

              第八章 支持措施    

              第五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農業和農村傾斜,確保財政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強化財政資金監督管理,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第五十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增強脫貧地區內生發展能力,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欠發達地區幫扶長效機制,持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建立健全易返貧致貧人口動態監測預警和幫扶機制,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第五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根據增加總量、優化存量、提高效能的原則,以高質量綠色發展為導向,完善農業補貼執行機制。    

              第五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堅持取之于農、主要用之于農的原則,落實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使用范圍要求,進一步提高農業農村投入比例,按照規定重點用于鄉村振興領域項目建設。    

              第五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的相關專項資金、基金應當加強對鄉村振興的支持。    

              支持以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振興基金,重點支持鄉村產業發展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優化營商環境,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渠道,鼓勵社會資本采取設立基金或者直接投資等方式,發展特色主導產業,支持小城鎮、特色小鎮和中心村發展。    

              第六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引導和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揮依法管理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源、服務集體成員等方面的作用,保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獨立運營和發展壯大。    

              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經濟,為本集體成員提供生產、生活服務,保障農民從集體經營收入中獲得收益分配的權利。    

              第六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完善小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小企業等涉農主體的融資增信機制,建立健全政府性融資擔保和風險分擔機制,支持和推動農業信貸擔保機構降低擔保門檻、擴大擔保覆蓋面,發揮農業信貸擔保體系作用。財政出資設立的農業信貸擔保機構應當主要為從事農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直接相關的經營主體服務。   

              支持農業投融資平臺建設,運用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鼓勵證券、期貨、信托等金融資源服務鄉村振興。   

              第六十二條 鼓勵金融機構依法將更多資源配置到鄉村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建立完善金融支持鄉村振興考核評估機制、農村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機制。  

              鼓勵金融機構依法合規在業務范圍內為鄉村振興提供中長期信貸支持,加大商業銀行對鄉村振興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面向小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小企業等涉農主體開展小微普惠金融服務。  

              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等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應當主要為本地農業農村農民服務,新增可貸資金應當主要用于農業農村發展。    

              第六十三條 支持保險機構建立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根據需要擴大覆蓋面、適當增加保險和保費補貼品種,提升風險應對水平。鼓勵商業性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業務??h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采取保費補貼等措施支持農業保險發展。  

              第六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法加強農村土地管理,節約集約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激活農村土地資源,完善農村新增建設用地保障機制,滿足鄉村振興的用地需求。    

              經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為工業、商業等經營性用途并依法登記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土地所有權人可以依法通過出讓、出租等方式交由單位或個人使用,優先用于發展集體所有制經濟和鄉村產業。    

              第六十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完善扶持政策,健全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提供教育培訓、技術支持、創業指導等服務,大力培育農業科技、經營人才和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提高農村專業人才服務保障能力。    

              第六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鼓勵和引導各類人才向鄉村基層一線流動,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人才培訓機制和專業化培訓體系。開展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培訓,加強科技特派員、鄉村教師、鄉村醫生等專業人才統籌使用和定向委托培訓。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完善扶持政策,加強指導服務,支持多種形式的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就業。    

              第六十七條 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殘聯等群團組織的優勢和力量,發揮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的積極作用,發展農村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鼓勵、支持社會組織等各方面參與鄉村振興促進相關活動。  

              第九章 監督考核

              第六十八條 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對所屬有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落實鄉村振興政策、開展鄉村振興工作情況進行考核    

              第六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進行評估。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報告鄉村振興促進工作情況。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主席團報告鄉村振興促進工作情況。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鄉村振興促進工作情況。    

              第七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定期對本行政區域鄉村振興促進工作情況開展監督檢查。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發展改革、財政、審計、鄉村振興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對農業農村投入優先保障機制、鄉村振興資金安全和績效情況等進行監督檢查,開展鄉村振興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跟蹤審計、村集體經濟組織審計和村干部任期(離任)經濟責任審計。    

              第十章 法律責任   

              第七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法律、行政法規已有法律責任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七十二條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其上級機關或者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按照規定編制、修改鄉村振興規劃的;  

              (二)截留、挪用、侵占和套取鄉村振興相關專項資金、基金或者補貼資金的;  

              (三)虛報、瞞報、拒報或者偽造、篡改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以及相關數據的;    

              (四)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行為。   

              第七十三條 村(居)民委員會及其成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鄉鎮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侵占、挪用、貪污農村集體資產或者政府撥付、社會捐贈的鄉村振興資金、物資的;    

              (二)強迫或者阻礙農民流轉土地經營權的;   

               (三)其他未按照規定履行相關職責的行為。  

              第七十四條 任何組織和個人侵害農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法權益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十五條 違反有關農產品質量安全、環境保護、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規的,由有關主管部門依法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破壞文化遺產、文物古跡、傳統村落、名人故居故里等資源的,由有關部門依法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一章 附則

              第七十七條 本條例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北京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方案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也是深入實施“十四五”規劃、推進北京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一年。要從“國之大者”的高度認識“三農”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把“三農”工作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走好具有首都特點的鄉村振興之路。

              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首都發展為統領,堅持大城市帶動大京郊、大京郊服務大城市,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統籌疫情防控和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突出年度性任務、針對性舉措、實效性導向,在城鄉融合發展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推進北京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堅實步伐,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一、強化現代農業基礎支撐,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


              (一)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和“菜籃子”責任制。切實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作為各區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獎懲和使用、調整的重要參考。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00萬畝,其中大豆播種面積達到4.2萬畝。對各涉農區糧食、大豆單產實行考核,與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標準掛鉤。實施玉米良種更新工程、促進晚播小麥弱苗轉壯、加強技術指導,確保糧食產量穩定。健全完善糧食市場監測預警和應急供應保障體系。穩定常年菜地保有量,蔬菜播種面積、產量分別達到75萬畝、180萬噸以上,自給率提升到16%以上。優化設施農業扶持政策實施機制,向產業布局集中、發展蔬菜產業意愿較強的地區傾斜。實施閑置設施清零行動,積極推進2萬棟農業設施改造提升,提高大棚冬閑時節利用效率。在通州區、大興區、房山區、順義區等建設智能連棟溫室,打造高效設施農業片區。在環京周邊地區建設一批蔬菜生產基地,健全穩定的產銷合作關系和應急調配機制。保持生豬生產支持政策穩定,適時啟動豬肉收儲措施,促進生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能繁母豬保有量穩定在5萬頭左右。支持奶業、禽蛋、牛羊、水產規?;G色健康養殖。


              (二)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和建設。采取“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實現166萬畝耕地保有量和150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質保量驗收后全部落圖落地,逐級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作為剛性指標實行嚴格考核、一票否決、終身追責。抓實“田長制”,用好“三長聯動”一張底圖工作平臺,完善執法聯動協作機制。建立新增和復耕耕地部門聯合驗收機制,嚴把耕地質量關。完成永久基本農田質量調查評估。強化耕地用途管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和蔬菜生產,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對經批準由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及農業設施建設用地的,實行年度“進出平衡”。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挖掘邊角、零碎地塊種植潛力,實現撂荒地“能種盡種”。健全“大棚房”問題“上提一級督查”處置工作機制,嚴防反彈。深入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專項整治行動。組織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十年規劃,年內建設10萬畝。啟動全國第三次土壤普查本市試點工作。


              (三)打造“種業之都”。組織實施北京種業振興實施方案。完成第三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和第一次全國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年度任務。開展11個北京優勢特色物種種質創制與品種選育聯合攻關,實施北京鴨等4個特色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行動,實現自主知識產權品種“黑六”種豬回歸北京。強化種業基礎前沿研究,建設國家玉米種業技術創新中心。加快推進平谷區畜禽水產種業創新示范區、通州區于家務農作物種業創新示范區、延慶區林果花草蜂藥種業創新孵化基地和北京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貫徹實施《北京市種子條例》,開展種業監管執法年活動。辦好第三十屆中國北京種業大會。


              (四)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制定實施農業中關村建設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平谷區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區和京瓦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優化提升11個首席專家領銜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建設,提高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研發和示范應用水平。制定農業機械化行動方案。推進智能農機裝備示范應用,打造3個農業機器人應用場景,創建1個設施農業全程機械化示范區。設施農業機械化率達到43.5%。辦好世界農業科技大會。


              (五)有效防范應對農業重大災害。抓好非洲豬瘟常態化防控,加強生豬調運、養殖、屠宰、無害化處理等重點環節有效監管。開展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主動監測,構建有效免疫保護屏障。做好草地貪夜蛾等植物病蟲害防控。加強防汛抗旱應急物資儲備。完善農業防災減災技術預案。鼓勵特色險種創新,探索開發糧食蔬菜作物完全成本保險、收入保險等新型政策性農業保險產品。


              二、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多渠道加快農民增收


              (六)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持續提升都市型現代農業質量效益。深化休閑農業“十百千萬”暢游行動,推動精品鄉村民宿與區域旅游聯動發展,開展服務質量等級劃分與評定,打造西山永定、長城風情、運河濕地等一批京郊旅游線路,培育提升50個美麗休閑鄉村。推動鄉村休閑旅游項目與科普實踐、研學教育等融合,將符合條件的項目納入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資源單位。研究制定北京休閑農業建設標準。擴大凈菜、預制菜上市規模,發展“健康數據+營養配餐”等新型加工業態。接續推進設施蔬菜和良種蛋雞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和“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建設,支持創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制定促進林果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構建現代果樹產業科技支撐和專業化服務體系,建設15個老北京水果示范基地。培育30個示范性集體林場,發展20萬畝林下經濟。開展30個一產農業試點示范,總結適合北京農業發展的新機制。實施農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提升行動,推進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加快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綠色有機產品總量增長10%,達到30萬噸。加強北京鴨、昌平草莓、平谷大桃、大興西瓜、妙峰山玫瑰、上方山香椿等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培育提升20個北京特色農產品品牌,開展品牌策劃與宣傳活動,擦亮“北京優農”金字招牌。完善農產品流通銷售體系,搭建產銷對接平臺,建設10個產地冷藏保鮮設施。


              (七)抓好農村重點領域改革。依法依規管好用好農村土地,開展“村地區管”實施效果評估。規范引導承包土地有序流轉,加強工商資本流轉農村土地審查審核和風險防范。全面開展農村涉地合同及集體資源資產核查清理和專項檢查,建立健全管理服務機制。選擇2個村開展土地糾紛案例剖析,制定農村涉地糾紛案件法律指引。實施城鄉結合部減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全面推進房地一體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規范完善宅基地及建房審批管理。抓好大興區、昌平區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出臺零散配套設施用地政策,保障鄉村產業合理用地需求。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機制。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大棚設施抵押融資,簡化優化貸款審批流程。發揮政策性農業擔保機構作用,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活動。優化農業生產組織形式,著力提高130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技術推廣和產業帶動能力,抓好農民專業合作社質量提升整區推進試點和家庭農場示范區創建,大力發展全過程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進一步深化涉農領域事業單位改革,提高農業生產服務效能。


              (八)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建立完善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平臺,加強農村經營管理體系隊伍建設,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鞏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健全村黨組織領導、法人治理、經營運行、收益分配、監督管理機制,農村集體資產向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以外的自然人或經營主體流轉的,須進入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公開交易。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鼓勵通過盤活集體資產增加集體收入,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統籌引領盤活利用閑置農宅150處。堅持“抓兩頭帶中間”,總結推廣一批集體經濟強村發展經驗,深化集體經濟薄弱村幫扶專項行動,消除100個集體經濟薄弱村。鞏固拓展“脫低”和“消薄”成果。


              (九)多措并舉促進農民就業。引導廣大農民勤勞致富,通過勞動進入中等收入群體。提高農民轉移就業培訓精準性、實效性,推行訂單式、菜單式培訓模式,開展農民轉移就業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各1萬人。實施農民充分就業工程,公共服務崗位、重大工程項目充分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政府投資的農村小型基礎設施、綠色生態建設工程主要由村級組織和村民實施。發揮“綠崗”就業和公益性崗位的兜底作用,確?!傲憔蜆I家庭”動態清零。落實農村勞動力就業參保政策,新增5萬名就業農村勞動力納入城鎮職工保險體系。


              三、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更好滿足鄉村“七有”“五性”需求


              (十)扎實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實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的要求,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把握鄉村建設的時度效。年內基本完成鄉鎮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研究制定鄉村建設行動方案,健全實施機制,分類推進城鎮集建型、整治完善型、特色提升型、整體搬遷型村莊建設。啟動實施第三批800余個村莊美麗鄉村建設。持續開展“美麗鄉村路”示范創建活動,加強對京郊重點旅游地等區域周邊干線公路的建設養護管理,提升郊區農村客運服務水平,組織創建全國“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實施農村供水鞏固提升工程,將20個行政村納入城鄉公共供水覆蓋范圍。新增8000戶煤改清潔能源,優化農村地區煤改清潔能源后期運行管護機制。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的傳承保護和活化利用。開展農村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推進抗震節能農宅建設和危房改造。推進農村住房質量提升試點,啟動500戶左右山區農民搬遷,探索村莊漸進式有機更新模式。


              (十一)接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為抓手,以“清臟、治亂、增綠、控污”為重點,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開展農村廁所革命實施效果評估,合理選擇改廁標準和模式,建立農村戶廁清掏管護機制。完成300個左右村莊生活污水治理任務。深入實施《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探索適合不同地區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模式,推進源頭減量。建設村頭一片林100處,創建首都森林村莊50個。持續做好農村私搭亂建、亂堆亂放清理工作,開展農村電力線、通信線、廣播電視線等架空線維護梳理工作。加強農村地區違法建設拆除工作,開展基本無違法建設鄉鎮(村)創建。健全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常態化保持村莊環境干凈整潔有序。


              (十二)推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降低單位面積化肥農藥施用強度,推進農膜科學使用回收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開展超標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完善分類管理清單。全市森林資源碳匯能力增加20萬噸,森林覆蓋率達到44.7%以上。加強農機井用途和計量管理,嚴格農業用水定額和節水措施。推廣應用抑制季節性裸露農田揚塵保護性耕作技術50萬畝。實施“留白增綠”及戰略留白臨時綠化983公頃。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深化“生態橋”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方式。推進順義區、大興區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


              (十三)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出臺促進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的政策措施。優化提升鄉村網絡基礎設施水平,充分利用北京市智慧城市共性基礎設施,整合搭建農業農村綜合管理平臺,開展“京農通”服務功能建設,推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應用。開展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培訓,推動村級事務管理數字化。深化平谷區、房山區國家數字鄉村試點,推進朝陽區、海淀區國家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建設。


              (十四)強化鄉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優化城鄉結合部人口倒掛村衛生資源,確保鄉村醫生崗位人員配置到位,加強規范化培訓,提升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深化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穩步增加優質教學資源在郊區覆蓋面。健全“三邊四級”養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農村互助養老等新型養老服務模式。實現鄉鎮公共圖書館“一卡通”全覆蓋,統籌規劃鄉村公共文化空間,鼓勵建設多功能、多用途服務設施綜合體。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切實保障困難農民群眾基本生活。


              四、突出實效建設善治鄉村,打造具有首都特點的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新格局


              (十五)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強化網格化管理、數字化賦能、精細化服務。實施村級組織分類提升計劃,持續整頓97個軟弱渙散村黨組織。落實“四議一審兩公開”“三務公開”制度,加強對村級組織主要負責人的監督管理。充分發揮第六批671名駐村第一書記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作用。制定村級組織履行職責事項和依法協助政府工作事項清單,切實減輕村級組織負擔。完成海淀區、平谷區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任務。開展村級議事協商創新示范建設。


              (十六)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效載體。鞏固農村思想文化陣地,依托“學習強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區級融媒體中心等平臺開展對象化分眾化宣傳教育,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充分挖掘運用鄉村紅色文化資源,深入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活動。發揮“北京榜樣”示范作用,廣泛開展文明村鎮、文明家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廣積分制、村規民約等治理方式,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北京市慶?;顒?、北京農民藝術節。開展百鎮千村文化挖掘和保護工作,整理鄉村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制作鄉村文化系列紀錄片。


              (十七)以接訴即辦帶動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深入實施《北京市接訴即辦工作條例》,辦好農民群眾家門口的事。圍繞農業農村領域高頻共性問題,建立綜合分析、定期調度機制,推動接訴即辦向主動治理、未訴先辦轉化。充分發揮吹哨報到作用,條塊結合、部門協同解決涉農問題,打通強農惠農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十八)維護農村社會安全穩定。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執法司法服務與訴源治理的融合聯動,探索完善“一站式受理、多部門對接”的基層矛盾糾紛化解服務。持續抓好城鄉結合部地區安全隱患綜合整治。加強基層平安創建活動的組織推動。常態化推進農村地區掃黑除惡斗爭。依法加大對非法宗教活動打擊力度,持續開展邪教問題治理。實施鄉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推進“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設。加強農業綜合行政執法能力建設。堅持不懈抓好農村地區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


              五、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凝聚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十九)壓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責任。落實鄉村振興責任制實施辦法,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對鄉村振興實績考核排名靠后的區進行約談。涉農區黨委和政府每季度要專題研究鄉村振興工作,區委全會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要作專門部署。鄉鎮黨政正職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上?!跋 比蝿罩氐泥l鎮領導班子要保持相對穩定。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負責同志鄉村振興基層聯系點制度。開展《北京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實施情況評估。推動制定鄉村振興促進條例。在全市開展鄉村振興大學習、大培訓,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各級黨校(行政學院)的重要培訓內容,年內完成集中換屆后區和鄉鎮分管“三農”工作的負責同志全員培訓。


              (二十)建強黨的農村工作機構。發揮好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抓總“三農”工作的職責作用,健全“五大振興”工作機制,全面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分解“三農”重點任務,定期調度工作進展。加強涉農區黨委農村工作機構建設,充實工作力量,完善運行機制,強化決策參謀、統籌協調、政策指導、推動落實、督導檢查等職責。


              (二十一)加強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服務農業中關村、“種業之都”建設,建設以高層次人才領銜的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開展農村創業創新大賽,評選資助一批農村創業帶頭人,培育愛農業、懂科技、善經營的農民企業家。培訓高素質農民1萬人次。開展鄉村工匠培育。充分利用農業職業院校資源,穩步實施農民中高職學歷教育,提升鄉土人才學歷水平。實施“人才京郊行”“青振京郊”“千名科技人員進千村入萬戶”“百師進百村”等行動,引導各類城市人才下鄉服務鄉村振興。


              (二十二)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優先發展農業農村,以更大力度統籌城鄉區域發展。繼續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不低于7.2%。強化過緊日子思想,開展惠農政策宣貫年活動,對政策落地和資金使用效果進行專項檢查,進一步健全績效約束機制。優化鄉村營商環境,建立健全鄉村振興項目儲備機制,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完善平原區與生態涵養區結對協作機制。加強社會動員,引導群團組織、高校院所、國有企業、金融機構等加大鄉村振興支持力度。持續講好鄉村振興故事,營造全社會支持鄉村振興的良好氛圍。


              (二十三)抓點帶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展開。支持各涉農區緊密結合實際,整合各方資源力量,聚焦農業農村現代化重點難點問題深化改革,探索鄉村振興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朝陽區、豐臺區等著力探索“一綠”地區城市化、“二綠”地區新型城鎮化實施路徑。海淀區積極推進集體產業承接前沿技術成果轉化,促進城市更新、產城融合。門頭溝區按照國家部署,創建永定河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房山區加快建設周口店鎮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示范片區。通州區打造運河村落特色的美麗鄉村樣板區。順義區探索家庭農場增收致富模式。大興區積極推進鄉村電商應用示范,建設華北瓜菜種苗產業基地。昌平區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共建國家未來農業中心,探索以科技創新牽引農業組織方式變革的實踐路徑。平谷區創建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探索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實踐路徑。懷柔區、延慶區提升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建設水平。密云區打造生態富民的鄉村振興樣板。在全市創建一批鄉村振興示范鄉鎮、示范村。

              (滑動查看全文)


              江西

              圖片

              江西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

              (2021年1月30日江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于本省行政區域內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保障、監督等活動。


              本條例所稱鄉村,是指城市建成區以外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和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綜合體,包括鄉(民族鄉、鎮)、村(含行政村、自然村)等。


              第三條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當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農民主體地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改革創新、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原則,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探索具有本省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促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第四條 建立鄉村振興工作領導責任制,全面落實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工作機制??h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鄉村振興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研究制定政策措施,解決鄉村振興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組織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建立鄉村振興掛點幫扶制度、考核評價制度、工作年度報告制度和監督檢查制度。


              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科學編制本行政區域內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或者實施方案。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法律、法規規定和上級人民政府的要求,結合本地區實際組織實施鄉村振興工作。


              村民委員會應當在鄉鎮人民政府的指導下,組織、動員村民參與鄉村振興工作。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鄉村振興工作的統籌協調、政策指導、推動落實和監督檢查。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承擔鄉村振興工作的有關職責,共同做好鄉村振興工作。


              第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尊重農民意愿,保障和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支持和引導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社會組織、個人參與和服務鄉村振興,建立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機制。


              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和媒體應當加強對鄉村振興戰略及政策措施的宣傳,引導社會廣泛參與。


              第七條 對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或者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國家和本省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 產業發展


              第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堅持科技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農業對外開放,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實現農業高質量高效益發展。


              第九條 落實糧食安全省級黨政主要領導責任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保障糧食、生豬、蔬菜、油料、水產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增加糧食生產投入,穩定糧食生產能力,加強糧食收購、儲備和流通能力建設,培育糧食全產業鏈,鞏固糧食主產區地位。


              第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落實國家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和農用地分類管理制度,依法保護耕地,節約集約用地,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閑置、荒蕪耕地,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確保耕地總量不減、質量提高。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健全管護機制,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應當劃為永久基本農田。


              第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農業產業規劃,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因地制宜發展優質稻、蔬菜、果業、茶業、水產、畜禽、中藥材、油茶、花卉苗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推動富硒農業、林下經濟發展,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第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綠色食品產業鏈鏈長制,統籌推進生產、加工、流通、服務等領域內的有關工作;支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的認證、管理及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申報,鼓勵開展農產品氣候品質評價;加大農產品品牌整合、培育和推廣力度,支持壯大企業自主品牌,整合扶強區域公用品牌,扶持特色農產品開拓國內外市場;加強農業標準化生產,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標準體系、追溯體系,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全過程監管。


              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運用,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國務院《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有關規定,禁止非法種植轉基因農作物,禁止非法生產、經營和非法為種植者提供轉基因農作物種子,禁止非法生產、加工、經營轉基因食用農產品。


              第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推進農產品產地加工和副產品綜合利用,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和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延伸產業鏈,做強做優做大農產品加工業。


              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因地制宜推進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建設。有條件的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發展農產品加工項目,建設產業強鎮。


              第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統籌農產品生產地、集散地、銷售地批發市場布局,加強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和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拓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渠道,培育和壯大鄉村電子商務市場,推動農產品網絡銷售。


              第十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支持農業龍頭企業、供銷合作社、郵政企業、農業服務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開展農資供應、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烘干收儲等農業生產性服務。


              第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加強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產品研發和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提高農業裝備制造能力。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支持大專院校、科研機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圍繞優勢特色產業開展適用技術研究,建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第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動物防疫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建設,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培育多元服務主體,推動公益性推廣和經營性服務融合發展,完善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應用,鼓勵企業、大專院校、科研機構、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開展農技推廣服務,鼓勵農技人員進入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提供技術增值服務并合理取酬。


              第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農業機械化建設,支持農業機械研發、生產和推廣應用,扶持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發展,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加快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信息化融合,促進機械化生產與農田建設相適應、農機服務模式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相適應。


              第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統籌推進數字農業農村建設,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的運用,建設智慧農業。


              第二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發展特色農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康養、鄉村手工業、綠色建材等鄉村產業,拓展農民增收空間,促進農民穩定增收,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推進農業產業化,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作用,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鼓勵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等方式加入,建立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保障農民共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


              縣級人民政府及其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應當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第三章 生態宜居


              第二十一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農村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建設,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優化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第二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施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加強水生態保護和修復,推進重點水域禁捕退捕,加強濕地保護和水土保持,推進鄉村森林護綠提質,實施國土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補償力度。


              第二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推進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禁止下列行為:


              (一)將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產業、企業向農村轉移;


              (二)將城鎮垃圾、工業固體廢物、未經達標處理的城鎮污水等向農村轉移;


              (三)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向農用地排放重金屬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質;


              (四)將有毒有害廢物用作肥料或者用于造田和土地復墾。


              第二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鼓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支持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采用節肥、節水、節藥、節能等先進綠色生產技術、設備和模式,推進農業有害生物綠色防控、有機肥替代化肥、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廢棄農用薄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等農業固體廢棄物回收處置。


              農產品生產經營中不得使用國家和本省禁用的農藥、獸藥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質, 不得違反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超劑量、超范圍使用農藥、獸藥、肥料、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


              第二十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因地制宜統籌村莊布局,加強鄉鎮集鎮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開展美麗宜居示范村莊建設,綜合整治農村水系,治理農村污水,逐步推行垃圾分類和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推廣無害化衛生廁所,加強鄉村無障礙設施和公共照明設施建設,提升村容村貌。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農村基礎設施及村莊環境長效管護機制,督促基礎設施產權所有者落實管護責任,推進政府各部門、村級組織、運營企業、農民等各方面共建共管共享。


              第二十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建立完善涵蓋規劃、設計、施工、驗收等環節的農村住房建設管理和服務體系,落實抗震、防洪、防火、防雷電等安全措施,保障農村住房安全。


              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地方農村建筑特色風貌塑造,推廣體現地域特點、民族風情、文化特色和鄉土風格的農房設計方案。鼓勵農村住房建設采用新型建造技術和綠色建材,引導農民建設功能合理、結構安全、綠色環保,與鄉村環境相協調的宜居住房。


              依法賦予鄉鎮人民政府行使查處農村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行為的行政執法權。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充實農村建房管理力量,完善宅基地和農村建房審批監管制度,依法開展農村宅基地審批、建房審批管理和批后監管及服務,依法整治違法違規建房。


              第四章 鄉風文明


              第二十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和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


              第二十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豐富農民精神文化和體育生活,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鼓勵開展農村志愿服務活動,建設誠信鄉村。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基層自治組織引導村民依法制定村規民約,推進移風易俗,破除婚喪喜慶大操大辦、高價彩禮、厚葬薄養、散埋亂葬等陳規陋習,抵制非法宗教活動和賭博行為,倡導現代文明婚喪禮俗新風,推行綠色文明殯葬。


              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傳統美德,鼓勵文明用餐,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反對浪費。


              第二十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推動基層文化、體育、廣播電視等設施的統一管理、綜合利用,保障正常運行;加強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數字化和網絡建設,提升服務效能,豐富鄉村文化生活。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推進文化惠民工程,開展農村群眾性文化體育、節日民俗等活動,支持創作反映農民生產生活和鄉村振興實踐的優秀文藝作品,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鄉村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滿足鄉村居民基本文化需求。


              第三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農業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紅色名村、傳統村落、民族村寨等保護利用,挖掘優秀農耕文化的內涵,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等方面的作用。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護和傳承鄉村表演藝術、民間文學、傳統工藝、中醫藥、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鼓勵建設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傳承場所,推動優良鄉村傳統工藝傳承發展。


              第五章 鄉村治理


              第三十一條 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


              第三十二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引導基層自治組織規范化、制度化建設,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保證村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基層自治組織應當創新多層次基層議事協商形式,引導農村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治理。健全村務監督機制,推行和規范村務公開,激勵村民參與村務管理和鄉村建設。


              第三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明晰農村集體產權歸屬,維護農民集體成員權利,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加強農村集體資產、資金、資源的監督管理。


              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建立健全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人員報酬與村集體經濟效益掛鉤的激勵機制,因地制宜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加村集體收入。


              第三十四條 鄉鎮人民政府以及基層自治組織應當建立健全鄉村道德激勵約束機制,引導農村群眾愛黨愛國、關心國防、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


              第三十五條 縣級人民政府、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廣泛開展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培養農村法律明白人,增強農村基層干部群眾的法治觀念和法治素養,深化法治鄉村示范建設,推進鄉村依法治理;建設覆蓋鄉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和鄉村調解組織,建立健全鄉村矛盾糾紛預防調處化解機制,完善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農村公共安全體系,加強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建設防汛抗旱、防震減災、森林防火、防雷電、生態環境治理等防災減災工程。


              第六章 城鄉融合


              第三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強化縣域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協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統籌謀劃城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資源能源、生態環境保護等布局,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第三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促進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推進農村道路交通、水利、供水供電、能源、廣播電視、通信網絡、物流、垃圾污水處理、應急管理等基礎設施建設,保障鄉村發展需求,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要。


              第三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促進公共教育、就業服務、醫療、文化、體育、養老、育幼、運輸服務等資源向農村傾斜,逐步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全民覆蓋、均衡發展、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服務資源整合,完善村級便民服務設施和綜合信息平臺,推動贛服通等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向農村延伸。


              第三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優先發展鄉村教育事業,統籌規劃、合理調整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改善薄弱學?;巨k學條件,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達到省定辦學標準。加大公辦幼兒園建設力度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扶持力度,提高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推動鄉村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發展。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城鄉共享。


              第四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完善重大疫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體系和應急救治管理辦法,提升農村常見病、多發病、傳染病防控和診療救治能力。加強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標準化、信息化建設,推進農村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穩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完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補助政策。


              鼓勵縣域內組建緊密型醫療衛生共同體,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第四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健全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制度,落實社會救助制度,提高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孤兒養育、殘疾人補貼標準。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關愛、保護和服務,落實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政策。


              第四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城鄉一體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落實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同工同酬制度,實施促進鄉村居民就業創業、返鄉下鄉人員創新創業的扶持政策,落實完善就業創業培訓、就業援助、資金獎補、金融支持、社會保險、勞動維權等相關政策,依法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


              第四十三條 省人民政府應當完善支持政策,根據農業轉移人口實際進城落戶以及市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情況測算分配轉移支付資金。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促進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民自愿有序進城落戶,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推進取得居住證的農民及其隨遷家屬持居住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


              第四十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落實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保持財政投入力度穩定,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第七章 人才支撐


              第四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采取措施,加強對農業農村人才隊伍的教育培訓和創業指導,開發和引進農村人力資源,推動智力、技術、管理等各類要素下鄉,完善扶持政策,支持社會力量培育鄉土人才。


              第四十六條 加強農業農村工作干部隊伍的培養、配備、使用和管理,選拔熟悉農業農村工作的干部充實到各級領導班子,拓寬農業農村工作干部隊伍來源渠道,落實關愛激勵政策和容錯糾錯機制,鼓勵干部改革創新、擔當實干,建設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業農村工作干部隊伍。


              建立健全從優秀村組織負責人、選調生、大學生村官、鄉鎮事業編制人員中選拔鄉鎮領導干部,從優秀村干部中考錄鄉鎮公務員、招聘鄉鎮事業編制人員機制,支持從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返鄉能人、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中培養選拔村級組織班子成員。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統籌縣鄉機關工作人員待遇標準,保障鄉鎮機關在編在崗公務員、事業編制人員年均工資收入高于縣直機關同職級人員水平。按照規定合理確定并落實村干部工作報酬,保障正常離任村干部生活補貼。


              第四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定向培養鄉村教師,對鄉村學校教師的編制核定、職稱評聘予以傾斜,保障教師培訓經費,加大教師培訓力度,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保障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符合條件的鄉村學校教師納入當地政府住房保障體系。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培養農村全科醫生,充實鄉鎮衛生院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推行鄉村醫生鄉聘村用,保障合理待遇,支持和引導符合條件的鄉村醫生按規定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培養專兼職相結合的鄉村文化工作隊伍,建立健全鄉村文化志愿服務體系,培育鄉村文化本土人才,發展鄉村文藝團隊。


              縣級人民政府、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基層農村經營管理和農技推廣隊伍建設,加強培訓,提高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實施崗位激勵。


              第四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支持高等院校、職業學校設置涉農相關專業,對基層專業人員進行定向委托培養、知識更新培訓。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培養高素質農民,扶持培養扎根鄉村、服務農業、帶動農民的農業農村實用人才,組織開展農民職稱評審。


              第四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城鄉人才流動機制,引導和激勵各類人才向農村流動,依托農業龍頭企業、重大農業項目建設人才創業平臺,支持大學生、退役軍人、企業家等到農村干事創業,支持國家工作人員、城市教師、醫生、科技人員、文化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社會工作者等專業人才到鄉村定期服務、退休返鄉參與鄉村建設。城市中小學教師、執業醫師晉升高級職稱前應當有一定年限的農村或者基層工作服務經歷。


              允許各類返鄉下鄉人才在符合國家農村宅基地管理規定和相關規劃的前提下和當地農民合作改建自住房,具體管理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五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鄉村振興戰略財政投入優先保障和持續增長機制,強化主體責任,構建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統籌更多財力向鄉村振興傾斜,財政投入總量持續增加,保障財政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相適應。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的有關專項資金、發展基金應當按照規定加大對鄉村振興的支持,提高財政支農政策和資金使用的科學性、精準性和有效性。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優化鄉村營商環境,鼓勵鄉村創新投融資方式,引導社會資本投向鄉村。


              第五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立完善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風險分擔機制、農村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機制、考核評估機制。


              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鄉村振興支持力度,依法在業務范圍內為鄉村振興提供中長期信貸支持,依法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推動溫室大棚、養殖圈舍、大型農機具、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等依法抵押融資,加強新技術在農村金融領域推廣運用,發展農村普惠金融。


              第五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健全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引導融資擔保機構提高支農擔保業務規模和占比。加強農業投融資平臺建設,運用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創新債券市場融資工具和產品,鼓勵證券、期貨、信托、租賃等金融資源服務鄉村振興。


              第五十三條 省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需要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逐步增加保費補貼品種和提高保險金額,擴大保險資金在鄉村振興中的投入。


              省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鼓勵發展商業性、互助性農業保險,支持開展特色農業保險、天氣指數保險、農業大災保險、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采取保費補貼等措施支持農業保險發展。


              第五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節約集約用地,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依法采取措施提高農村土地資源資產使用效益,完善農村新增建設用地保障機制,滿足鄉村振興的用地需求。


              第五十五條 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具體辦法,按照國家規定比例優先安排規劃建設用地指標、縣域內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保障鄉村產業用地。將農業種植養殖配建的輔助設施用地納入農用地管理,農業設施用地可以使用耕地。


              經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為工業、商業等經營性用途并依法登記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土地所有權人可以依法通過使用權出讓、出租等方式交由單位或者個人使用,優先用于發展集體經濟和鄉村產業。在農民自愿前提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依法將有償收回的閑置宅基地、廢棄的集體公益性建設用地轉變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第五十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依法保障農民建房用地需求,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嚴格控制新增宅基地占用農用地,禁止違法買賣宅基地。在自愿、有償的前提下,鼓勵農戶向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符合宅基地申請條件的農戶轉讓宅基地。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探索建立對增量宅基地集約有獎、存量宅基地退出有償制度。


              農村宅基地上的房屋依法可以由具有城鎮戶籍的子女繼承并按照規定辦理不動產登記。


              第五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被征地農民多元化保障機制,將被征地農民納入相應的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依法征收集體土地的,可以在符合規劃用地條件下預留被征地面積一定比例的土地,作為被征地集體經濟組織建設用地。


              第五十八條 省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調整土地出讓收益城鄉分配格局,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比例,集中支持鄉村振興重點任務。


              第五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實行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考核本級人民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下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完成鄉村振興目標情況,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各級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應當將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列入年終述職內容。


              第六十條省 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客觀反映鄉村振興進展的指標和統計體系??h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進行評估。


              第六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報告鄉村振興促進工作進展情況。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報告鄉村振興促進工作進展情況。


              各級人民政府每年向上級人民政府報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


              第六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財政、審計部門應當對鄉村振興資金管理、使用和績效等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發現的問題依法予以處理。


              第九章 法律責任


              第六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有關組織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其上級機關或者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鄉村振興工作職責的;


              (二)未按照規定撥付、使用鄉村振興相關財政資金,截留、挪用、侵占鄉村振興相關專項資金、基金或者補貼資金的;


              (三)虛報、瞞報、拒報或者偽造、篡改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以及相關數據的;


              (四)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行為。


              第六十四條 違反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保護、土地管理等有關法律、法規的,由有關主管部門依法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章 附則


              第六十五條 本條例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滑動查看全文)


              青海

              圖片

              青海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步伐的實施意見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辦、廳、局: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國發〔2019〕12號)精神,結合《青海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就加快鄉村產業振興,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部省共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為著力點,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聚焦特色優勢產業,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供應鏈,培育新業態、新動能,建設高原特色青海特點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走出一條特色鮮明、綠色有機、高質量發展的鄉村產業振興之路。


              (二)基本原則。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嚴守耕地和生態保護紅線,實現農牧產業與生態保護有機統一,打響“生態青海,綠色農牧”品牌。


              ——突出特色,打造優勢。聚焦牦牛、青稞、藏羊、枸杞、冷水魚、油菜特色優勢產業,打好高原特色和綠色有機農畜產品品牌。


              ——聯農帶農,融合發展。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合作社為紐帶、農牧戶為基礎,健全利益聯結機制,促進產加銷、貿工農、農文旅一體化的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農民主體,政府支持。以農民為主體,政府引導支持,形成分工協作、功能互補、規模經營的鄉村產業鏈。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引導二三產業向農村延伸。


              (三)目標任務。


              加快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取得新進展,高原特色種養業優勢凸現,農畜產品加工能力實現大幅提升,鄉村產業振興取得重大進展。力爭用5—10年時間,創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成為全國典范,建成全國主要的有機畜產品和冷水魚生產基地,形成一批高標準農田、高質量育種基地、綠色有機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一村一品”示范村鎮,打造一批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和鄉土特色產業經濟實體。鄉村就業結構更加優化,農牧民增收持續穩定,產業扶貧扎實有效。


              二、培育壯大現代鄉村產業


              (四)做強高原特色種養業。


              實施牦牛青稞產業三年行動計劃,加快藏羊產業發展,提升青南牧區生態畜牧業發展水平。加大扶持力度,振興農區生豬養殖業。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抓好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穩定百萬噸糧食產能。創建玉樹牦牛等一批特色農畜產品優勢區,推進標準化、規?;a。大力發展草產業,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加強種業建設,推進品種引進改良與推廣,提升動植物防疫防治水平,推進產業化經營水平。(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林草局等負責)


              (五)做精鄉土特色產業。


              依托地理環境、物種資源、冷涼氣候、民族區域等特色優勢,發展小宗類、多樣性特色種養、手工藝制造等鄉土產業,建立地方品種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發掘一批鄉村能工巧匠,開發一批鄉村特色產品,打造一批鄉村特色產業基地,扶持一批樂都紫皮大蒜、循化線辣椒、茶卡羊等地理標志產業、“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林草局等負責)


              (六)提升農畜產品加工流通業。


              支持農牧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牧戶建設田頭貯藏、預冷保鮮、烘干晾曬、分級包裝、冷鏈物流、城市配送等產地初加工設施,建成一批專業村鎮。加大支持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建設精深加工生產線,整體提升農畜產品加工轉化能力和精深加工水平。統籌農畜產品產地、集散地、銷地批發市場建設,推進流通產業發展。(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糧食局、省郵政管理局等負責)


              (七)做優鄉村休閑旅游業。


              積極推進油菜、青稞、花卉等特色產業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建設牦牛博物館、文化主題公園和游牧基地等,開發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產品。積極打造推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中國美麗鄉村、美麗城鎮。大力發展休閑度假、養生養老、創意農業等多類型的第三產業。依托農民豐收節,通過賽牦牛、油菜花節等方式,提升鄉村休閑旅游業。(省農業農村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林草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負責)


              (八)發展鄉村信息服務產業。


              建設“互聯網+”智慧農牧業,擴大現代農業物聯網應用,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建設省級信息進村入戶綜合服務平臺和村級益農信息社。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提升鄉村電子商務綜合服務能力。培育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統防統治、農資供應等生產性服務業,培育產品供銷、郵政、運輸、配送等新型供銷流通服務業,探索建立農技服務、科技實訓、就業培訓、產品營銷于一體的綜合公共服務業。(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通信管理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商務廳、省供銷聯社、省衛生健康委、省民政廳、省郵政管理局等負責)


              (九)挖掘鄉村民族文化產業。


              依托河湟農耕文化、三江源生態文化、草原游牧文化,挖掘世居我省藏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民族文化,開拓鄉村民族文化產業。扶持熱貢藝術、貴南藏繡、玉樹黑陶等鄉土文化產業及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等文化特色產業。(省文化和旅游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民政廳等負責)


              三、優化鄉村產業結構布局


              (十)統籌優化區域布局。


              引導、扶持建設東部一二三產融合高效發展區、環湖循環農牧業發展區、青南綠色有機畜牧業發展區,建設以特色高效發展為主的湟水流域現代農業示范帶、以水養農多業態發展為主的黃河流域農業示范帶、以種養結合以工帶農為主的柴達木綠洲農業發展帶。東西聯動、農牧區合作,構建東部農畜產品精深加工高地和西部有機畜產品供給基地。(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省林草局等負責)


              (十一)做大做強縣域經濟。


              以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農業科技示范園為載體,突出縣城、注重城郊和中心鄉鎮,合理規劃鄉村產業布局,引導產業集中發展。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普惠共享。(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等負責)


              (十二)著力推進產業強鎮。


              利用國家產業強鎮政策,積極發展以鄉鎮所在地為中心的產業集群,重點打造一批特色鎮、產業鎮。支持農畜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向特色鎮和物流節點集中,加快要素聚集和業態創新,輻射和帶動周邊地區產業發展,實現基地在村、加工在鎮、增收在農戶。(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商務廳等負責)

              四、促進鄉村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十三)綠色引領產業發展。

              以部省共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為依托,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加快建設牛羊可追溯體系,推進農牧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建設綠色清潔生產基地和綠色農產品供給基地。支持農用殘膜無害化清潔回收、秸稈綜合化利用。強化病蟲害統防統治,規范使用飼料添加劑,減量使用抗菌藥物,推廣應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控等綠色防控技術,傾力打造綠色產業。(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省財政廳等負責)

              (十四)健全綠色質量標準體系。

              堅持質量興農,修訂完善特色產業生產標準、農畜產品加工標準,制定各類特色農業品牌標準,建立統一的綠色農畜產品產地準出、市場準入標準。組織申報牦牛、青稞、冷水魚產業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省農業農村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等負責)

              (十五)雙創推動產業升級。

              建立返鄉下鄉人員到農村牧區創新創業獎補激勵機制,支持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退役士兵等返鄉下鄉人員到農村牧區創新創業,帶動農牧戶發展鄉村產業。支持縣(市、區、行委)創建創新創業孵化實訓基地,培育鄉村能工巧匠、手工藝人和經營管理等創新創業帶頭人。(省農業農村廳、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團省委、省婦聯等負責)

              (十六)品牌帶動優勢產業。

              實施品牌提升行動,打響牦牛第一品牌,叫響青稞姓“青”品牌。建立農業品牌目錄制度,充分挖掘“青海老字號”資源,推進商業誠信體系建設,加強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和品牌保護,加強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認證。鼓勵市縣培育品質優良、特色鮮明的區域公用品牌,引導企業與合作社共創品牌,培育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產品品牌。(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等負責)

              (十七)產業支撐精準扶貧。

              東部干旱山區,鼓勵貧困戶重點發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等“短平快”產業增收項目?!叭齾^三州”深度貧困的高海拔藏區,大力發展牦牛青稞產業,鼓勵有實力的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貧困地區銜接,促進農畜產品產銷對接。以建立聯農帶戶扶貧機制為核心,持續加大資金、技術、人才扶持力度,鞏固和擴大產業扶貧成果。(省扶貧局、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市場監管局等負責)

              五、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

              (十八)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堅持城鄉聯動、以城帶鄉,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專業村鎮延伸。推進農業與加工流通業融合,健全農產品產加銷體系,推廣農超、農企等形式的產銷對接。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信息、服務等第三產業的融合,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家樂、游牧行、田園綜合體等新型業態。(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民政廳、省林草局等負責)

              (十九)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

              培育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林業龍頭企業,促進多主體緊密合作融合。積極發展農牧產業化聯合體、農牧民合作社聯合社和龍頭企業協會智庫、產業聯盟,構建利益共同體,形成“龍頭企業+創新平臺+合作社聯合社+基地聯農戶”的主體融合模式。(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林草局等負責)

              (二十)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

              推廣訂單農業、“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模式,引導企業、合作社、農牧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關系。開展土地經營權入股產業化經營試點。(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等負責)

              (二十一)構建園區融合帶動模式。

              建設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園和產業融合先導區,形成多主體參與、多要素聚集、多業態發展格局。引導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科研機構向園區集聚。以園區為基礎,帶動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和農戶開展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形成園區帶動,縣鎮互通、產村融合、園村一體的產業發展模式。(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林草局等負責)

              六、加強鄉村產業振興的政策扶持

              (二十二)強化產業政策導向。

              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制定完善主導產業發展、經營管理、良種繁育、主體培育、農畜產品加工、農機裝備等產業政策。落實土地“三權分置”,逐漸推進小地塊整合為大地塊,建設高標準農田,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進集約化經營,規?;?、標準化生產,推進農作物全程機械化,提高土地產出利用率。政策性產業項目,建立規劃選址,形成資產合法登記、規范管理,持續助理農業農村發展。(省農業農村廳、省自然資源廳等負責)

              (二十三)加大財政金融支持。

              各級財政加大對鄉村產業發展的資金投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發展的比例。加大農畜產品原料收購獎補,擴大農畜產品加工業、新型服務業等二三產業的轉移扶持,落實產業扶貧及相關產業發展稅收優惠政策。完善省、縣兩級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擴大農牧業金融保險范圍,允許權屬清晰的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業設施、農機具等依法抵押貸款,擴大鄉村產業融資優惠政策和支農惠農貸款業務。(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國家稅務總局青海省稅務局、省扶貧局、省地方金融監管局、人行西寧中心支行、青海銀保監局、青海證監局等負責)

              (二十四)增強科技帶動能力。

              強化科技引領,開啟區塊鏈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建立健全科技研發、技術推廣機構,建設全省農業科技創新三級平臺,充分發揮科研院校的專業力量,大力開展綠色高效技術集成,提升農業、農機、農墾、養殖、農畜產品加工技術推廣。建設一批農業創新中心、實驗室和中試平臺,構建新產品研發、質量檢驗、成果轉化、資源共享和信息咨詢服務基地和平臺。(省農業農村廳、省科技廳等負責)

              (二十五)落實用地保障政策。

              耕地占補平衡以縣域自行平衡為主,加大對鄉村產業發展用地的傾斜支持力度。有序開展縣域鄉村閑置集體建設用地、閑置宅基地、村莊空閑地、廠礦廢棄地、道路改線廢棄地、農業生產與村莊建設復合用地及“四荒地”等土地綜合整治,盤活建設用地,支持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和返鄉下鄉人員創新創業。探索開展省市縣聯動“點供”用地,支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司法廳、省林草局等負責)

              (二十六)引導工商資本投入。

              引導工商資本下鄉,投資發展適合規?;s化經營的種養業,重點投向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建立和完善嚴格的工商企業租賃農牧戶承包地(草場)準入和監管制度,防止流轉農田“非農化”,及時糾正違法侵害農牧民承包經營權的行為。(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等負責。)

              (二十七)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建立鄉村產業發展人才引入機制,統籌抓好農業科技人才、農村專業人才、鄉土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和高素質農牧民等五支鄉村人才隊伍建設。繼續實施農牧人才培訓工程,加快培育一批實用性人才。深化農業系列職稱制度改革。(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農業農村廳、團省委、省婦聯等負責)

              七、強化鄉村產業振興的組織保障

              (二十八)建立統一領導機制。

              各地要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要求,把鄉村產業振興作為重要任務,建立分工明確、權責統一、高效運轉的領導機制。建立農業農村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協同配合、社會力量積極支持、農民群眾廣泛參與的推進機制。(省農業農村廳、各市州政府負責)

              (二十九)強化指導服務體系。

              發揮各類服務機構作用,指導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核算管理業務,強化農業綜合執法,增強財政審計監督,建立鄉村產業發展統計和評價指標體系,完善項目投資效益評估體系。(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統計局等部門負責)

              (三十)營造輿論宣傳氛圍。

              充分運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宣傳冊、明白紙等載體,廣泛宣傳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和融合模式等,努力營造鄉村產業發展形成良好氛圍。(省農業農村廳、省廣電局等負責)

              青海省人民政府

              2019年11月20日


              更多省市

              (政策全文鏈接)

              廣東http://www.gdrd.cn/zyfb/fgyjzj/202204/t20220422_186640.html

              廣西https://new.qq.com/omn/20220408/20220408A0CVWE00.html

              新疆https://mp.weixin.qq.com/s/6AL63kJYizO4UBIgL7B__A

              福建http://www.fuzhou.gov.cn/zwgk/zdlyxxgk/xczx/zcwj/202202/t20220215_4308993.htm

              貴州http://www.moa.g,ov.cn/ztzl/xczx/yj/201812/t20181210_6164589.htm

              云南http://xfj.km.gov.cn/c/2021-05-10/4036708.shtml

              四川http://fpkf.lsz.gov.cn/zfxxgk/fdzdgknr/lzyj/zcwj/202112/t20211229_2117235.html

              重慶http://www.ccpc.cq.cn/article?id=272499810422853

              湖北http://m.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681789&page=1

              安徽http://www.maanshanhs.jcy.gov.cn/jcyw/202109/t20210910_3368069.shtml

              浙江http://www.zjxc.gov.cn/art/2022/3/18/art_1229604497_59005103.html

              江蘇http://nynct.jiangsu.gov.cn/art/2021/12/24/art_11977_10234888.html

              山東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21/6/22/art_100033_10292032.html?xxgkhide=1

              甘肅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2417657627600436&wfr=spider&for=pc

              內蒙古https://view.inews.qq.com/a/20220408A02QJK00

              天津http://m.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738588&page=1

              遼寧http://m.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676952&page=1

              吉林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5883947

              黑龍江https://www.hlj.gov.cn/n200/2022/0307/c593-11030160.html?from=screen

              上海http://nyncw.sh.gov.cn/zwgk_ghjh/20211028/5aab4c59c8e54d21b1569dcd638b096d.html

              海南https://www.hainan.gov.cn/hainan/zmghnwj/202203/536ceaea1b4b4bddb543dbc35bbf9f1f.shtml



              凡本網注明“來源:阿拉丁照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阿拉丁照明網,轉載請注明。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若作者對轉載有任何異議,請聯絡本網站,我們將及時予以更正。
              日本成人有码尤物,亚洲欧美成人精品香蕉网,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密柚,成人乱人伦免费视频网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