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照明模式的鐘樓在雪中亮相
1月15日消息,為確保文物本體安全,喜迎古都西安中國年,鐘鼓樓正在進行夜間照亮改造提升。目前,鐘樓新的照明模式已經開始調試,鼓樓也將隨即開始調試,春節前將正式運行。
官方回應稱,這次提升,為了確保不在古建本體安裝照明設施,采用遠距離精準投光方式,依托周邊建筑、路燈桿,采用切光燈遠距離對鐘鼓樓進行照明,以達到預期效果。
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杜樂表示,鐘鼓樓的照明改造主要采用了世界古建筑照明的常規方法。通過運用新技術,采取截光型投光燈,精準投光,減少了眩光,把盡可能多的有效光投射到古建上;在照明燈具上,采用LED燈,比起傳統的照明燈更節能環保,控制也更方便;在照明控制方面采取多種控制模式,設有夜間模式、日常模式和節假日模式,其中夜間模式就可以更好地節能。
杜樂表示:
此次點亮主要利用鐘樓四周20個路燈,在每個路燈上額外增加4盞燈,共80盞,樓體上設有240盞,共計320盞燈,來滿足鐘樓的點亮效果。
目前燈具都不在古建筑本體上安裝,也滿足了國家11月8日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導意見》第七條 “嚴格用電安全”中的有關要求:文物建筑上不得直接安裝燈具“亮化工程”,在文物建筑外安裝燈具的要保持安全距離的要求。
另外,在此前論證環節,專家們表示,鐘鼓樓的結構之美,需要在保護的前提下,運用燈光進行精細雕畫,因此電路安全尤為重要。專家們建議在此番改造中充分考慮電器、電路的使用壽命和損耗,借此機會普查鐘鼓樓的電路,將內部電路一并進行提升改造,最大限度保護文物安全。
專家們提出配電室的設計也要考慮安全,為夜間照明做好雙回路電,隨時有備電,且電源切換實現無縫對接,做到精細改造、長久使用。
目前照明設備已基本安裝完成,正在加快進度相繼開始調試,確保照明質量。在春節之前,經過改造提升的鐘鼓樓夜間照明新模式將正式運行,點亮西安城市中心,呈現古建魅力,為“中國年·看西安”活動增添一道美麗的風景。
對于很多群眾關心的古建改造本體保護問題,西北大學城市規劃系主任、教授權東計表示,文物安全是文物保護和利用的一個前提,沒有文物安全,所有的利用和活化都無從談起。文物利用的方式和方法,是以最小干預原則為前提。對文物干預程度越小,越有利于文物的保護?,F在的方法和技術,拆除了很多原有的電線,移動了所有在文物本體上的電子設施,無疑更有利于文物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