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期阿拉丁“光”點依然為讀者奉上本周業界重大新聞點評。傳飛利浦要推出0.8美元出廠價格的球泡燈,你嚇到沒有?又一中資企業并購被拒,問題出在哪里?“用工荒”來襲,中小企業成重災區?UV LED受追捧,利潤空間或超100%?……阿拉丁“光”點將一一為您解讀。
阿拉丁“光”點:新一輪價格戰再促LED行業整合步伐
最近有消息說,飛利浦要推出0.8美元出廠價格的球泡燈了。小編表示,這也太嚇人了,講道理啊,去年國內的幾大巨頭搞了一次9元T8燈管,可是讓眾多企業打得不可開交。
小編也跟業內的一些工程師聊過飛利浦的這次產品,其實0.8美元的出廠價,可能更多是出于一種戰略性的考慮,目的就在于逼退競爭對手,正如有數據顯示,去年據說是有4000家廠商退出了LED照明行業,飛利浦本身也在甩掉一些利潤不高的項目。即使只是出于戰略,這一戰略也會對中國的企業造成極大的影響,畢竟大家都是靠價格取勝的嘛,一旦如飛利浦等企業實行價格戰策略逼退競爭對手時,國內企業還是難以招架的。而且有個不幸的消息是,通過和工程師們討論,他們竟然說,0.8美元的出廠價,飛利浦是有這個能力做到的。太可怕了。
接下來,就看看國內企業怎么去應對飛利浦這次帶節奏了。不過,一場價格戰,似乎是有點不可避免了,更多的企業將會陸續退出LED行業,行業也即將迎來又一波整合潮。
金沙江收購失敗引發的連鎖反應:仙童半導體被迫拒絕華潤集團收購方案
阿拉丁“光”點:中資的國際并購依然困難重重
距離中資收購飛利浦旗下子公司的照明業務被美政府否決不到一個月,央企華潤集團子公司收購仙童半導體公司也因擔心無法通過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審批而被拒絕,這著實令人大感意外。
眾所周知,CFIUS是中國資本出海遠洋的必過關卡,美國政府對外資收購高科技企業非常謹慎,“國家安全”、“反壟斷”等諸多理由都可能被提出來作為拒絕交易的理由。事實上,中資收購國外科技公司被美國政府阻撓已經屢見不鮮,去年清華紫光提出收購鎂光的計劃流產,原因同樣是擔心這筆交易會被美國政府否決而拒絕了這筆交易。
從這一系列中資企業并購失敗案例中不難看出,中資的國際并購之路依然困難重重,中國想要大力發展高科技制造業,依靠收購公司股權來實現技術轉入的門檻很難,想要在國際并購中勝出,還有更多的路要走。但即便如此,更多業內人士依然堅信,產業全球化分工、國際兼并重組的趨勢是阻擋不住的。
阿拉丁“光”點:“用工荒”來襲,中小企業成重災區?
春假過后,“用工荒”成為各企業的關注重點,據數據顯示,節后廣東省企業出現短期性用工缺口放大現象,峰值為80—100萬人,珠三角地區“用工荒”問題尤為嚴重。具有電子產業屬性的LED行業今年亦難逃此困境。有業內人士更是指出,“‘缺人’或將成為行業加速洗牌的助推器”。依文中表述,普工缺口大是近年來的一個招工常態,尤其是工作繁重的流水線工人,福利待遇低,工資與勞動力不成正比。在主觀上來說,新時代工人不僅僅是考慮工資待遇,還有職業發展前景。從客觀環境來看,去年全球經濟放緩,LED行業亦持續低迷,倒閉潮輪番上演,工人利益得不到保障,或在新一輪的招工潮中投身于其他大型工廠,中小企業淪為“用工荒”重災區。當然也不排除開年之初,大部分返鄉人員還在回程路上的原因。
隨著LED技術的成熟及行業標準的日漸確立,LED行業逐步進入工業4.0時代,未來不久智能制造、自動化生產或將取代人力,企業也將從勞動密集型轉化為技術生產型,減緩“用工荒”問題。
阿拉丁“光”點:今年或是UV LED應用飛躍的一年
雖然數十億的市場并沒有確切的考究,但UV LED卻是今年最矚目的一塊新蛋糕。借用預言帝的格式,小編也來說一句:今年或是UV LED應用飛躍的一年。
因價格戰的持續發酵,企業紛紛調整戰略,鎖定細分領域,尋求新的藍海。而紫外LED在白色家電這個龐大的應用市場上具有巨大的潛力,例如冰箱、消毒柜、空調、洗衣機、空氣凈化器、飲水機等都會采用紫外LED來殺菌消毒,這些產品中的殺菌功能會成為產品的標配功能。而又據業內人士反映,紫外LED的利潤空間非常大,可能超過100%,顯然,UV LED在價格戰中讓人眼前一亮。
其實UV LED并不是“一夜成名”,LED企業早已潛伏多年,默默耕作,去年圓融科技收購青島杰生,才將UV LED推到了風口浪尖,引起議論高潮。
飛利浦發布Gardco SoftView停車場照明LED燈具
阿拉丁“光”點:LED企業新的增長需要開拓思維與空間
事實上,不單單停車場的空間,增長乏力的照明市場可以寄希望于更廣闊的領域。LED光的多樣性和創造性可以使得其燈光進行多項改良提升,以讓照明更加契合空間的功能性和舒適性。
飛利浦發布的這一款Gardco SoftView停車場照明LED燈具,結合其他材料,巧妙改造停車場空間照明并借力幫助停車,可為客戶提供更便捷的照明方案,相信也會受到市場的歡迎。
更高效更先進的應用解決方案一直受到市場歡迎,包括各個看似微不足道的領域,廠商何妨將觸角伸向這些領域,尋找到自身的增長空間。